高血压不仅是独立的疾病,同时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,可能引起脑卒中、冠心病、心力衰竭、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重要器官的病变。
一、高血压如何分类?诊断标准是什么?
高血压是以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症,95%以上高血压患者的病因不明,称为原发性高血压(又称高血压病);在不足5%的患者中,血压升高只是某些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,患者本身有独立的病因,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。
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收缩压≥18.7kpa(140mmHg),或舒张压≥12kpa(90mmHg)。
二、哪些因素可能导致高血压?
家族遗传、超重或肥胖、长期精神紧张、摄入过多食盐、脂肪、吸烟、酗酒、缺乏锻炼。
三、高血压的常见症状有哪些?
高血压病通常起病缓慢,早期常无明显症状,部分患者可有头痛、头晕、耳鸣、心悸、疲乏无力等症状,多为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。
后期血压常持续在较高水平,并伴有脑、心、肾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,当血压突然显著升高时可出现高血压脑病,出现剧烈头痛、呕吐、视力减退、抽搐、昏迷等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症状,要及时到医院诊治。
四、预防高血压我们该怎么做?
1.减少食盐摄入量:每天摄入的盐量不超过6克。
2.合理膳食:限制脂肪摄入,多食新鲜水果、蔬菜和鱼类。
3.控制体重:减少摄入的总热量,适量运动。
4.戒烟,限量饮酒。
5.劳逸结合,保持心情舒畅。
6.定期体检:成年人每年应至少测一次血压。
五、降压治疗需要注意什么?
1.在医生的指导下,降压治疗应当个体化;
2.首选简便、廉价、有效的降压药;
3.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,密切观察疗效,力争以最小剂量取得最佳疗效;
4.降压药必须长期服用,可以调整剂量,但要保持血压稳定;
5.老年人降压不宜过快、过猛;
6.在使用药物降压的同时,应采取调整饮食、戒烟限酒、适量运动等非药物治疗方法;
7.注意预防因降压药物引起的“体位性低血压”造成的意外。